上世纪5、60年代的电台广播与现在完全不一样,但很值得怀念

sw

上世纪5、60年代的电台广播与现在完全不一样,但很值得怀念

上世纪5、60年代的电台广播,不象现在这样每天24小时全天候播出,广播频率也有十好几个,而且大多都是直播,很少是录播。如果用手机上网收听,则全国各地广播都能听到,那就不是十几个频率,而是几十个频率了。

上海牌收音机要早于红灯牌收音机

那时的广播大多都是录播,很少有直播,除非有重大新闻发布,一般都是播音员事先录好内容,然后到点播送,因此不会有播音员吃螺丝(卡壳)的情况出现。广播也不是24小时连播,每天凌晨4点多到6点左右,各个频率先后开始曲,节目预告,然后各档节目按点播出,到下午休息几个小时,傍晚又开始第二次广播,一直到深夜10~12点左右各个频率先后停播。

那时各档节目之间从不插播广告,而是依靠间奏曲来调整各档节目准点开播。

1980年的电台己有调频节目并有了广告

为了按时收听广播,一份《每周广播》是必不可少的,每周广播是当时销售量最大的报纸之一,最开始因为电台少,《每周广播》是8K2版正反面印刷,再后来随着电台频率增多和播出时间增加,《每周广播》就扩版为8K4版,在电视刚出现时,电视播放时间很短内容也少,《每周广播》也会辟出一角,刊登电视节目预告,随着电视的发展,《每周广播》就改名为《每周广播电视》了。

当年的电台呼号与现在有些不一样,都是冠以上海人民广播台,不像现在电台分类很细,比如经典947,动感101,新闻990,都市792等,而是把电台的频率和波长直接呼出,然后再播出栏目名称。

上世纪5、60年代的电台广播与现在完全不一样,但很值得怀念

现在的电台分类很细

当年听广播印象较深的有这几档节目:

990千周的《知识杂志》节目,每天早5点不到,电台就开始播放开始曲,然后播放当天的节目预告,到5点钟《知识杂志》节目准时开播,节目主要是介绍自然常识,科普知识等,这档节目是我父亲每天早上必听的节目,因为我那时还在睡梦中,因此只是听的朦朦胧胧,但也在潜移化中长了不少知识。

知识杂志节目主要是介绍自然常识,科普知识

还有一档节目也印象颇深,就是每天傍晚1110千周的《说说唱唱》节目,这档节目一开始是跟着我兄长的玩伴听的,听着听着也听出兴趣来。这是一档沪语节目,专门播放上海独脚戏以及一些南方曲艺(如上海说唱,锡剧小调,绍兴大板,宁波滩簧等)而这位邻兄是宁波人,正好对胃口,因此每天傍晚6点1刻节目开始前就会准时来到我家,准备收听广播。

说说唱唱节目经常播放著名滑稽表演艺术家周柏春、姚慕双的独脚戏

这档节目呼号很有意思,一腔沪语软音听来相当舒服:“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波长二七零点一五米(270.15米),壹壹壹零千周(1110kHz),今朝第二次播音现在开始,现在是《说说唱唱》节目播放时间,今朝播出的内容有……”(大概这样),呼号完毕就开始播放节目。(当时频率都称千周,后来才改称千赫)

当时频率都称千周,后来才改称千赫)

还有几档节目也很有印像,比如《每周一歌》,当年有不少歌曲都是通过《每周一歌》而耳熟能详的,例如男女声二重唱《逛新城》,男声独唱《克拉玛依之歌》等。

歌片,印在照相纸上,是当年学生们的最爱

再比如每天中午的《教唱歌曲》节目,而教唱歌曲的歌曲就登载在当期《每周广播》上。节目的形式和当年学校的音乐课一样,先由一班学生跟着老师一句句学会谱子,然后老师再一句句教会大家唱歌词,直到把整个歌学会。教歌节目时长有半小个小时。

当年电台曾教唱的歌曲《毛主席来到咱农庄》

教歌老师张正宜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歌坛著名抒情女高音歌唱家,一曲《红杉树》更让她声名远扬至大洋彼岸。79年我老伴生病住院时,正巧和张老师住一个病房成为病友,以后也去看过她的独唱音乐会专场,并与张老师在后台见过面,算是有过数面之缘。


参考资料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生活趣味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上一篇:《为有暗香来》仲溪午继挖墙脚之后,变身男狐狸精,太勾人了

下一篇:这部僵尸电影竟然看哭了不少人,父爱如山的恐怖片《负重前行》